一切都是從一句話開始。「Let's welcome the director from Thailand.」導演洪馬克參加一場國外影展,接受媒體專訪時,主持人竟然將他介紹成來自「泰國」的導演!這段經歷讓他萌生藉由作品讓台灣被世界更多人看見的念頭,他決定帶著自己最新的作品《替生》參加全球共計一百場影展,無論得獎與否,都要把印有「I AM FROM TAIWAN.」的旗子拿出來,有趣的是,獲得了許多「同鄉ㄟ」共鳴。
「在泰國時,突然有人看到旗子就跑過來擠我,然後用台語說『我也是台灣人,讚啦!』還有一次是在日本,有個女生看到旗子就很熱情地說“Oh! I love Taiwan!”並跟身旁的男友介紹台灣有多好云云⋯。」洪馬克笑著說,他這才發現自己做的事情可以有很多迴響,「想去做」的決心真的很重要。
懷抱熱情與夢想 自學也能當導演
「有念頭就去實踐、做了就有機會成功」可說是洪馬克的人生註解。應用外語系畢業的他,因為在校時期接觸了大量的話劇表演,而對能夠主導統籌表演的「導演」一職有了興趣,於是他靠著一台DV(數位影像攝影機)和剪輯軟體,邊做邊學,就這樣走上了導演之路。
行動力十足的洪馬克,遇到不懂的專業問題就上網找答案,一步步摸索後,終於拍出第一支廣告片,自此正式踏入廣告導演的世界,不知不覺竟也拍了10多年。
「我想找回初衷,把故事說好。」累積多年經驗的洪馬克,一直沒忘記自己最初的夢想─拍一部屬於自己的片。於是他告別廣告,編導拍攝了微電影《替生》,讓自己重頭來過、再次追尋夢想。
為了讓這部微電影有機會拍成長片,也為了實現他想讓更多人知道「台灣」的念頭,他帶著作品和印有「I AM FROM TAIWAN.」的旗子,積極參加各大國際影展,足跡踏遍美國、日本、印尼、香港、澳門等地,目前已參加了13個影展,並獲得10個獎座,成果相當豐碩。
走遍百大影展的背後,是語言力、夥伴及信念
之所以能夠從英語系畢業生跨足廣告拍攝,再從廣告領域轉戰電影圈,洪馬克自我分析,「首要還是情感面的條件,也就是強烈的動機、信念和熱情,以及支持自己的夥伴群。」
不僅是工作團隊,協助他拍攝《替生》的台中市政府新聞局、找他合作的微電影協會、支持他的網友等等,對他而言都是夥伴,「要完成作品、參加百大影展,是相當不容易的事,沒有這些朋友支持,自己是做不到的。」
當然,若沒有在學生時期累積英日語文能力、沒有摸索學習影像拍攝和製作,他也不可能開始這趟旅程,「語言能力是很大的助力,尤其是到各國參加影展時,可以和許多國際電影人互動交流,獲得許多不同的想法和看法。」
也因為具備英語力,他才能在走遍百大影展的過程當中,以各種方式宣傳台灣,除了參展時拿出印有來自台灣的旗子,訪談場合、和國際電影人交流時,他便能不藉助翻譯,直接和對方溝通互動,過程中還會不斷強調自己的家鄉。
另外,洪馬克也在影展舉辦城市找當地藝文團體,辦場小型作品放映會,讓更多人認識台灣,甚至直接和影展策展單位洽談影展結盟事宜。
多模仿、多使用,英語力自然好
雖然大學讀的是外語系,但洪馬克認為自己的英語文能力是在高中時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,「我不斷反覆背誦課文裡的對話、模擬錄音帶示範的口音,而且我會自言自語、和自己練習對話。」
他笑道,自己的個性其實有點內向,所以通常英語練習對象就是自己,「當你把整本英文課本都背下來,無論是聽力、口說或者是書寫都相當有幫助。」不過他也強調,語言是溝通工具,背誦是為了學習,但要把英語融入到生活當中,經常性地使用它,才能越說越流利。
在參加各國影展、和國際電影人們頻繁互動的過程當中,洪馬克也期望能藉此了解更多不同國家的文化特色,最後終將轉化成為創作的養分,讓故事更加豐富多元,感動更多人。
小檔案_洪馬克(本名洪敦謙)
現職:洪馬克工作室負責人
學歷:元智大學應用外語系英日語雙主修畢
作品:
2014 微電影《替生 Replace》
2013 舞台劇《大肚蝦米》宣傳影片
2013 微電影Your 2nd Chance(編劇/剪接)
2012 咖啡品牌形象影片《聽見咖啡的聲音》
2012 品牌簡介影片《Idea+ 理想家》
2012 微電影Fast, Die
留言列表